2022年地質災害防治單位資質申報條件
地質災害防治單位資質分為 甲、乙 兩個等級。地質災害防治單位資質的類別包括 地質災害評估、勘查、設計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資質。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自然資源部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單位甲級資質的審批和監督管理。省級人民 *** 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單位乙級資質的審批和監督管理。
同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監理單位與施工單位不得有隸屬關系或者其他利害關系。
【資質條件】 申請地質災害防治單位資質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具有法人資格,其中申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資質的單位應當具有企業法人資格;
(二)具有資源與環境類、土木水利類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其中單位技術負責人應當具有高級技術職稱;專業
技術人員中退休人員數量不超過本辦法規定的專業技術人員更低數量要求的10%;
(三)申請地質災害評估勘查設計資質,應當具備全站儀、水準儀、探地雷達等設備;申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施工資質,應當具備全站儀、水準儀、錨桿錨索鉆機、鑿巖機等設備。
(四)具有健全的安全管理體系和質量管理體系。
【人員和業績條件】 申請地質災害防治單位資質,除本辦法第七條規定的條件外,還應當具備以下人員
和業績條件:
(一)甲級資質
1.人員條件: 申請地質災害評估勘查設計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資質的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總數不少于 50人,其中高級、中級技術職稱人員總數不少于 25 人,高級技術職稱人員不少于10 人;申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資質的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總數不少于 30 人,其中高級、中級技術職稱人員總數不少于 20 人,高級技術職稱人員不少于 10 人。
2.業績條件: 申請地質災害評估勘查設計資質的單位,申請之日前 5 年內應當獨立承擔并完成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項目、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項目總數不少于5 項,完成項目總經費不少于60 萬元;申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資質的單位,申請之日前 5年內應當獨立承擔并完成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項目不少于 5 項,完成項目總經費不少于1000 萬元;申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資質的單位,申請之日前 5年內應當獨立承擔并完成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項目不少于 5 項,完成項目總經費不少于30 萬元。
(二)乙級資質
人員條件: 申請地質災害評估勘查設計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資質的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總數不少于 10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人員不少于3 人;申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資質的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總數不少于20 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人員不少于 5 人。
【申請材料】 申請地質災害防治單位資質的單位,應當向審批機關提出申請,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地質災害防治單位資質申請書;
(二)營業執照或者事業單位法人證書;
(三)專業技術人員名單、身份證、職稱證書、學歷證書、申報前連續3個月由本單位繳納社會保險記錄文件,技術負責人的任命或者聘任文件;
(四)本單位設備的所有權材料或者租賃合同;
(五)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證書或者安全管理制度文件;
(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或者質量管理制度文件;
(七)申請地質災害評估勘查設計甲級資質的單位,還應當提供申報業績的項目合同、驗收報告或者專家評審意見;申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甲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甲級資質的單位,還應當提供申報業績的項目合同、驗收報告。申報業績的信息應當與全國地質勘查行業監管服務平臺公示的有關業績信息相一致。
普通地下金屬探測器能探多深
普通地下金屬探測器的深度很難說,要求不要太高,1m左右就夠了,能探測到東西。還要能排鐵的才行,因為外面廢鐵真的太多了,穩定性更重要,不亂報,用過安護神GF2
雷達探測有高度限制嗎?
其實地災資質探地雷達要求高嗎你已經自己回答了這個問題,就是這句話:“防空雷達探測高度范圍已經遠遠覆蓋空氣動力飛機地災資質探地雷達要求高嗎的極限升高”。
目前的軍用遠程警戒雷達的探測距離已經達到了500公里左右(超視距雷達可達幾千公里)左右,而對高頻電磁波的傳播影響更大的電離層F2層距地面不過才230公里。完全處于雷達的探測范圍之內。目前還沒有什么飛機能飛這么高吧?所以高空突防是沒戲的。
至于雷達是否能用來進行探測太空物體,這要看是什么雷達,普通的軍用對海對空警戒雷達當然沒這個能耐,這需要特種雷達,現在各大國(也包括中國)都有能探測和跟蹤衛星的雷達,像X波段雷達可以發現數千公里以外棒球那么大的物體,雖說懸了點,但能發現籃球大小的東西絕對是可信的。
實際上我國從六十年代開始即開展相控陣技術的研究,并于七十年代研制成功7010大型遠程相控陣雷達,曾出色的完成了觀測美國天空試驗室和蘇聯核動力衛星殞落任務,引起世界重視,不過就是因為這類雷達造價昂貴,不適合軍隊做戰備值班用罷了。
看看我國的7101天線,70年代就有了,現在的呢?就不必細說了吧?這就是能探測到衛星的東西。當然也能做彈道導彈預警。
雷達探測有高度限制嗎?如題 雷達探測有高度限制嗎
有的,雷達根據功率有遠近距離限制。
根據地形,有低空盲區。
地質雷達
3.3.7.1 *** 簡介
3.3.7.1.1 基本原理
地質雷達也稱探地雷達地災資質探地雷達要求高嗎,是利用高頻電磁波束在界面上的反射來探測目標物地災資質探地雷達要求高嗎,由發射天線和接收天線組成。發射天線向地下發射高頻短脈沖電磁波,接收天線則接收來自地下介質交界面的反射電磁波。由于電磁波向地下傳播速度主要受地下介質電性控制,在介質電性發生變化的界面,電磁波會發生反射。通過研究電磁波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介質對電磁波的吸收及介質交界面的反射,并用時間剖面圖像表示出地下各分界面的形態,從而推測地下地質體及地層結構的分布規律。
3.3.7.1.2 應用范圍及適用條件
地質雷達是一種高分辨率探測技術,可以對淺層地質問題進行詳細的地質填圖,淺層埋藏物進行無損探測。由于電磁波能量在碳酸鹽巖區衰減快,勘探深度較淺主要適用于碳酸鹽巖 *** 或覆蓋層淺的地區,目前廣泛用于地基探查、地下空洞、巖溶、破碎帶、斷層等地質構造探測。
要求發射的電磁波能量必須足夠大,探測距離能夠達到目標體,并能返回地面被系統接收;目標體阻抗差別足夠大,有足夠的反射或散射能量為系統所識別;目標體的幾何形態必須盡可能地災資質探地雷達要求高嗎了解清楚,正確選用天線中心頻率;測區干擾不足以影響目標物的反射信息。
3.3.7.1.3 工作布置原則與觀測 ***
主測線應垂直地下目標體走向,輔助測線平行目標體走向,可更好地反映目標體形態,測線應盡量通過已有的井位,以利于地層的對比。
目前常用的觀測 *** 有剖面法和寬角法兩種。
剖面法:發射天線和接收天線以固定間距沿測線同步移動的一種測量方式。
寬角法:發射天線固定在地面某一點上不動,而接收天線沿測線逐點移動,記錄地下各個不同界面反射波的雙程走時的測量方式。
3.3.7.1.4 資料整理及成果解釋
檢查驗收合格的原始數據,經濾波及二維偏移歸位等處理,經過反射層的拾取,編繪探地雷達圖像剖面,最終形成推斷成果圖等。
由于雷達反射界面是電性界面,與地層分界面并不一致,如相鄰地層有相近的波阻抗、同一巖層中的含水帶界面、多個薄層的地質界面組合等。同時雷達時間剖面轉換為深度剖面的精度,分辨率的限制,旁側界面反射波的影響等因素,給雷達資料帶來很多假象,使雷達剖面解釋存在多解性。因此成果解釋必須結合地質、鉆探資料,根據反射波組的波形與強度特征,通過同相軸的追蹤,確定反射波組的地質意義,建立測區地質—地球物理模型,構筑地質—地球物理綜合解釋剖面。
3.3.7.2 試驗情況
本次實驗主要選擇了表層帶富水塊段納堡村地區、天然出露的巖溶水源地皮家寨工區,目的是為了查明地表至30m深度的蓋層結構、完整穩定性、水文地質結構、巖溶發育特征及富水性。對 *** 型隱伏的巖溶水源地大衣村和萬畝果園及覆蓋型隱伏的巖溶水源地三家村和大興堡實驗區擬實施鉆孔位置也布置了少量地質雷達剖面。共布置剖面94條,總長3.4km,其中納堡村實測66條剖面,長1635m。
本次試驗使用SIR-20型地質雷達,天線類型SIR-100MHZ,掃描時窗250~600ns,工作 *** 為連續剖面測量。
3.3.7.3 主要成果
納堡村探測結果,表層結構大致分為兩層:之一層為第四系覆蓋層,巖性為粘土,厚度在2~6m,時窗為0~100ns,表現為能量強、頻率較高,連續性較好的波組特征;第二層為個舊組風化灰巖,厚度8~16m,時窗為50~300ns,表現為能量較弱且變化大、頻率較低,連續性差的波組特征;向下則表現為無明顯反射或雜亂零星反射的“平靜帶”波組特征,表明已進入基巖(完整灰巖)層。
圖3-18為納堡小學L20線的測量結果,雷達反射波大致分為三層,之一層時窗0~80ns,為能量強、頻率較高的波組特征,深度約5m,反映了第四系覆蓋層;第二層時窗80~300ns,為能量弱、變化大、頻率較低的波組特征,深度約5~16m,反映了風化灰巖層;第三層時窗300ns以上,為無明顯反射或雜亂零星的波組特征,推斷已進入完整的灰巖層。在剖面10~15m處,時窗范圍160~200ns,深度約9~12m范圍內,地質雷達記錄出現明顯的強反射波異常,推斷解釋為巖溶裂隙含水層。經施工的淺鉆驗證,覆蓋層厚5.15m,5.15~15m巖溶發育,以溶隙、溶洞、溶孔為主,為主要含水層段,涌水量36m3/d,15m以下巖溶不發育,富水性弱,與推斷結果吻合。
圖3-18 瀘西小江流域納堡村納堡小學L20線地質雷達曲線
納堡村賓珍紅商店地質雷達測量未發現異常,反射波為明顯的兩層,頂部覆蓋層為高能量波特征,時窗0~100ns,厚度約6m,下部為基巖的平靜弱反射波特征,經ZK2淺鉆驗證,基巖埋深6.7m,孔深30.3m未見水,探測結果與驗證結果一致。
納堡村實驗點共圈出8處地質雷達異常,經鉆孔驗證4處,除1處水量小外,3處表層巖溶水較豐富。
圖3-19為皮家寨大泉旁實測地質雷達剖面,大致可分為兩層,之一層時窗0~60ns,波組連續穩定,反映出第四系覆蓋層厚度為1~3m;時窗60~300ns,地質雷達曲線顯示為雜亂反射、振幅變強、頻率變低的異常現象,推斷該區地下3~16m之間的個舊組灰巖中巖溶裂隙較為發育,局部存在較大充填或未充填的溶洞,如L73線7m、28m、55m處推斷為巖溶含水區,與高密度電法38線100~110點的低阻異常對應。經鉆孔驗證,溶洞,溶孔發育,與推斷結果吻合。
圖3-19 瀘西小江流域皮家寨L73線地質雷達曲線
3.3.7.4 結論
地質雷達反射波組特征:巖溶裂隙含水層為明顯的強反射波異常;第四系覆蓋層為能量強、頻率較高,連續性較好的反射波;風化灰巖層為能量較弱且變化大、頻率較低,連續性差的反射波;完整灰巖層為無明顯反射或雜亂零星反射的“平靜帶”特征。
地質雷達在探測深度0~30m范圍內,分辨率較高,對表層巖溶裂隙發育帶探測效果較好,劃分的覆蓋層厚度較接近,誤差均小于1m。推斷的巖溶發育異常帶,準確度很高,是表層巖溶找水的有效 *** 之一。
探地雷達的應用
探地雷達是一種高分辨率探測技術,可以對淺層地質問題進行詳細填圖,也可以對地下淺部埋藏的目的體進行無損檢測。由于電子技術與數字處理技術的發展,使探地雷達的分辨率與探測深度大大提高,探地雷達已在工程地質勘察、災害地質調查、地基基礎施工質量檢測、考古調查、管線探測、公路工程質量檢測等多個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下面介紹探地雷達在兩個領域中的應用。
(一)探地雷達在工程地質勘察中的應用
大型工程建筑對地基質量要求很高,當地下工程地質條件橫向變化較大時,常規的鉆探工作由于只能獲得點上的資料,無法滿足基礎工程施工對地質條件的要求,而探地雷達由于能對地下剖面進行連續掃描,因而在工程地質勘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基巖面的探地雷達探測
高層建筑對地基的附加應力影響深、范圍廣,對地基土的承載力要求高。當場地的地基土層軟弱,而在其下不太深處又有較密實的基巖持力層時,常常采用進入基巖的樁基礎,在基巖面起伏劇烈地區,詳細描述基巖面的起伏對樁基礎設計有重要意義。
圖3-53 灰巖與覆蓋地層的探地雷達圖像
廣州同德花園位于廣州西北郊同德鄉廣佛高速公路旁。第四系覆蓋在基巖(灰巖)上,第四系為淤泥、粉質黏土與砂,比較松軟地災資質探地雷達要求高嗎;其下為灰巖,有較高的承載力。建筑物擬采用預制樁樁基礎。在樓址范圍30.8 m× 30.8m內,基巖深度為18~43.5 m,高差達25.5m,為此需要詳細調查基巖面的起伏。由于灰巖與上覆地層之間電性差異大,探地雷達圖像中灰巖極易識別,圖3-53為該場地地層的探地雷達圖像,圖中灰巖反射波特征明顯。
圖3-54是由探地雷達測量結果繪制的基巖等深圖。該場地西北角為基巖深凹陷,基巖面起伏更大之處,在10m水平距離內基巖面高差可達19m。顯然,用鉆探很難控制基巖面的劇烈起伏,上述結果表明,應用探地雷達探測基巖起伏效果明顯。
圖3-54 同德花園10棟基巖等深圖(單位地災資質探地雷達要求高嗎:m)
2.巖溶地區的探地雷達探測
巖溶(又稱喀斯特)是指碳酸鹽巖等可溶性巖層受水的化學和物理作用所產生的溝槽裂隙和空洞,以及由于空洞頂板塌落使地表產生陷穴、洼地等現象和作用的總稱。
在巖溶地區進行工程地質勘察的主要目的是查明建筑場地范圍內巖溶的分布、形狀和規模。下面對各類巖溶的探地雷達圖像特征加以描述。
(1)節理裂隙巖溶
水對灰巖的侵蝕一般從節理裂隙開始,巖溶本身往往就是裂隙溶蝕、擴大的結果,因此節理裂隙交叉處或密集帶往往就是巖溶發育帶。圖3-55為湖北黃石某地裂隙溶蝕帶的探地雷達圖像。從圖中可以看出地下6m以上為覆蓋層,其下為灰巖。灰巖致密無溶蝕特征時,基本上無雷達反射波存在;灰巖中存在溶蝕裂隙并充水時,由于電性差異大,形成強反射波。在探地雷達確定的裂隙巖溶處進行鉆探,其結果表明該處沒見明顯空洞,但該處巖體裂隙發育,鉆孔漏水嚴重。由此證實該雷達圖像反映的是由地下水在裂隙發育帶形成的裂隙巖溶。
圖3-55 裂隙巖溶的探地雷達圖像
圖3-56 溶蝕溝的探地雷達圖像
(2)溶蝕溝槽
灰巖 *** 露地表時,其表面遭受風化后強度降低。灰巖表面地形變化劇烈的地方,會由于地表的大徑流,使其表面受強烈侵蝕而形成溶溝、溶槽。圖3-56為廣州市某處溶蝕溝的探地雷達圖像。由圖可見,灰巖中反射波明顯減弱,同相軸中斷的區域為灰巖的溶蝕溝。由于溝壁陡直,在地表接收不到來自溝壁的反射波,而溝壁周界的灰巖會由于溶蝕作用形成強反射波,因此溶蝕溝圈定應以強反射波為周界。該處地下灰巖為石炭系灰巖,曾 *** 露地表,在灰巖的斜坡面上會由于地表徑流的侵蝕形成溶蝕溝。在地殼下降后,溶蝕溝逐漸為粉土充填。
(3)溶洞與開口溶洞
溶洞是可溶巖中的空洞,對建筑基礎影響更大的是可溶巖面附近的溶洞。當巖面覆蓋著易被沖蝕的滲透地層,且巖溶與上覆地層存在水力聯系時,這種水力聯系會加速巖溶發育。當巖溶頂部變薄,不能支持上覆地層負荷時,就會發生塌落,形成開口溶洞。在開口溶洞上方土體中存在被沖蝕,以致土體密度降低的現象,我們稱為土體擾動。圖3-57為廣州市某處的開口溶洞的探地雷達圖像。該處覆蓋層為細顆粒粉砂,有一定的滲透性,其下為灰巖。灰巖面附近巖溶發育,可見不規則強反射波。在強反射波所圍繞的區域內有一組短周期細密反射波。該反射波組特征與上覆地層反射波特征類似,這表明灰巖中空洞已被上覆地層沖蝕的土體所充填。由于開口溶洞上方土體已遭沖蝕,其反射波形態與周圍土層的反射波形態不同,表明上覆地層已遭擾動。擾動土層與充填溶洞構成了開口溶洞特征。這類巖溶使上覆地層承載力明顯降低,極易引起坍塌,在巖溶地區勘察時這類開口溶洞應引起注意。
圖3-57 開口溶洞的探地雷達圖像
(二)探地雷達在地基基礎施工中的應用
1.探地雷達在樁基礎施工障礙成因調查中的應用
近年來,大型建筑物采用樁基礎施工的數量越來越多。由于勘探程度不夠或地下介質不均勻程度加劇,造成樁基礎施工遇阻。實踐表明,探地雷達在判斷樁基礎施工遇阻的原因方面有獨到作用。
(1)樁位處地層斷裂性質判別
武漢火炬大廈樁基礎施工過程中,在武珞路北擬建的33層高層建筑東北角51#挖孔樁遇到破碎地層。為評價樁位下地層破碎的成因及其對樁位的影響,圍繞樁位進行了探地雷達測量。場區基坑已開挖,第四系填土已被挖除,地層系志留系泥巖。志留系原巖曾 *** 露地表,經風化自上而下可分為全風化層、中風化層與微風化層。無破碎帶存在時,反射波同相軸連續。當基巖因斷裂而形成破碎帶時,反射波同相軸明顯錯斷。由于破碎帶為地下水入侵提供了通道,造成風化程度加深,錯動帶內雷達反射波強度明顯減弱。圖3-58為基巖破碎帶的探地雷達圖像特征。為了了解樁位處斷裂情況,圍繞樁位布置了雷達測線。根據地質雷達圖像,得到基巖破碎帶的平面分布,如圖3-59所示。由圖可見,51#樁位于兩條斷裂之間,這兩條斷裂應為褶皺形成時的伴生斷裂,斷距小(<2m),斷裂帶寬度不大(1.6m左右),因此只要根據破碎帶力學性質對樁的設計做些小改動,就可以繼續進行挖孔樁施工。上述結論已為設計部門接受并為隨后的挖孔樁施工所證實。
圖3-58 基巖破碎帶探地雷達圖像
圖3-59 雷達測線布置與破碎帶分布平面圖
(2)樁基礎下異常性質判斷
粵漢碼頭灘地改造一期工程住宅樓場址在進行沉管灌注樁施工過程中,有的樁位遇阻打不下去,有的樁位水泥超量使用。為查明樁基施工過程中問題的癥結,圍繞樁位用探地雷達進行了探測。在樁基礎施工中主要出現的問題有兩類:一是遇障礙物,樁很難打下去;二是樁非常容易打下去,但澆灌的混凝土大大超出樁的體積。探地雷達測量所發現的異常有三種類型:一是雜填土中硬物異常;二是雜填土中的不密實區;三是淤泥液化形成的空穴。本場地為緊靠長江的灘地,為防洪在地表下填充了大量雜填土。當雜填土中存在建筑垃圾等雜物時,便形成了與周圍介質差異極大的強、寬反射波,這類異常沒能在周圍測線形成有規則的排列,故定為硬性雜物,如圖3-60(a)所示。當雜填土堆積比較疏松,形成雜填土中的不密實區,這類填土可能是生活垃圾等細軟物質,形成同相軸雜亂的反射波,如圖3-60(b)所示。按場地地質勘測結果,粉砂層上有一層粉質黏土。當粉質黏土中淤泥質含量高且下伏的粉砂顆粒較粗時,淤泥質土受到樁基礎施工擾動形成液狀土,當其水分通過下伏透水性好的砂層滲漏時便會形成空穴。這種空穴形成有下列三個條件:一是下伏粉砂顆粒較粗,透水性好;二是粉土顆粒變細向淤泥質土靠近,含水率高;三是在這種土中進行樁基礎施工造成擾動。當這三個條件都具備時,會在這類土中形成空穴,如圖3-60(c)所示。
圖3-60 三種地下異常的探地雷達圖像
(a)雜填硬物的地質雷達圖像;(b)不密實區的地質雷達圖像;(c)淤泥液化成空穴的地質雷達圖像
2.探地雷達在地下頂管問題調查中的應用
在老城區改造進行地下水管道及煤氣管道鋪設時,為不影響地面交通,常采用地下頂管工藝鋪設管道。在地下地質情況復雜區,頂管常會遇到問題,極需查明情況采取對策。實踐表明,探地雷達在查明地下頂管問題過程中效果明顯。
(1)頂管引起地下塌陷原因剖析
上海曲阜路地下煤氣管道的地下頂管施工過程中,文安路口東頭路面發生陷落,為決定煤氣管是繼續采用地下頂管施工,還是采用大開挖施工,必須查明陷落范圍與成因,為此應用探地雷達進行探查。圖3-61為該段探地雷達圖像。在地表32~54m范圍,深度1.5~4m處可見到反射波特征明顯不同于周圍介質的區域。該處反射波強度明顯加大,反射波同相軸明顯不連續,呈現雜散充填物的反射波特征。該處緊挨吳淞江,地表有流入吳淞江的支流,因此在筑路時填充有雜填土。由圖還可見到,在更大范圍(地表2~54m)內有反射波強度變弱、周期變短的區域,具有均質淤泥反射波特征,故該處應為雜填土的沉積物范圍。淤泥液化度高,在地下頂管過程中受到擾動,飽和孔隙水釋放,淤泥塌陷,造成路基承載力下降,路面陷落。淤泥變形區的周界處可見到反射波同相軸的明顯錯斷。
圖3-61 上海曲阜路探地雷達圖像
(2)地下頂管前方障礙物探查
根據市政建設需要,南京市下水管道需在水關橋公鐵立交橋下通過。水關橋公鐵立交橋采用沉箱工藝建筑,由于地下存在淤泥質軟基地層,在沉箱下填有碎石加固基礎。下水管過立交橋采用地下頂管工藝,為了頂管安全,要求應用探地雷達探測管線通過處有無地下障礙物存在。測量采用頂管前方超前預報的環形剖面與管線地表剖面探測相結合的 *** 。圖3-62為1#管超前探測環形剖面雷達圖像,可見有兩道雷達波形在頂管前方10m以遠,尤其在11.6~14.8m范圍內有孤立的人為障礙物存在。圖3-63為1#管線地表剖面的雷達圖像,表明該處箱體下軟基發育,淤泥底界深約4m。在箱體下軟基發育段,淤泥底界面上有一不連續窄反射波。這與頂管前方探測的異常是一致的,該異常應為箱體基礎施工過程中加固物沒入淤泥底所形成的。工作結果表明,在管線通過處前方無人為的大直徑障礙物存在,而孤立的小塊障礙物由于處在淤泥中,極易被頂管推動而移開,不會造成施工障礙,上述結論已為施工所證明。
圖3-62 1#管超前預報環形剖面雷達圖像
1#頂管面前方10~14.5m有孤立的接近0.3m的塊石
圖3-63 1#管線地表剖面雷達圖像
本項目重點
本項目重點介紹了電磁感應法理論基礎,并將頻率測深,尤其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法,以及瞬變電磁法作為重點 *** 給予介紹。
思考題
1. *** 名詞理解:
電磁法;電磁測深法;電磁剖面法;瞬變電磁法;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探地雷達法。
2.闡述電磁法的基本原理。
3.闡述電磁測深法的基本原理和應用范圍。
4.闡述電磁剖面法的基本原理和應用范圍。
5.闡述瞬變電磁法的基本原理和應用范圍。
6.闡述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的基本原理。
7.闡述探地雷達的基本原理和應用范圍。
8.試對比時間域和頻率域電磁法的優缺點。
9.試述對稱四極裝置直流電測深、大地電磁測深、頻率測深和瞬變測深曲線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10.試論用電磁法評價異常源性質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11.在電阻率為100Ω·m的均勻介質中傳播1000 Hz的平面電磁波,試計算電磁系數m及趨膚深度δ(已知εr=36)。
12.比較f=1000 Hz的電磁波在空氣中和電阻率為10Ω·m的導電介質中的波長。
13.在我國的某一工區開展大地電磁測深工作,所使用儀器的頻率范圍為320~0.001Hz,已知地下的平均電阻率為100Ω·m,求大地電測深在該區工作的更大穿透深度是多少?
評論已關閉!